用对模板,做好合同甲乙方
2022年伊始,在8359所纪检监察审计处的办公室里,法务人员正与科研生产相关部门的业务人员聚精会神地讨论着合同模板中具体条款的修订事宜,从风险控制到知识产权保护,从付款条件到违约责任,从质量保证到履约期限,这样不亦乐乎的交流越来越热烈。
尽可能地满足业务需求,同时又满足合法性要求,降低法律风险,这是“业法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也要求法务人员除了要有法律相关的专业化积累,同时也要对科研生产经营中涉及的商业交易流程了然于胸,除了熟悉此交易的法律问题以外,还要熟悉交易流程、各方需求、成本与收益情况,熟悉该项交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特殊状况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合同审查。
细心体会不难发现,合同实际上是“业务+法律”的综合体现。与其说是法律文件,不如说是披着法律外衣的商业文件,那些专业、规范的法律措辞和形式,都是为了表达商事诉求和交易安排。合同的法律属性不能替代其商业属性,在法律外壳下,合同包含的其实是一颗“商业芯”。
法务人员从“问题、风险”的角度审视合同是一种职业倾向,这是为了确保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合同仍能对我方利益进行适当的保护。
而业务承办人员在起草合同时往往多关注任务进度或事项本身,如这个合同标的何时交付,正常履行的情况下我方能得到多少收益,这很正常,然而在具体的交易事项中,有时却表现出“迷之自信”。
但实际上不论是主观上的疏忽,还是客观上的困难,我们同样存在不能正常履行合同的可能性,除了在合同起草中给我方预留空间,适当减轻我方违约时的责任外,切实的了解自身履约能力,履约中妥善取证(如交接单、验收单、明确费用的凭据)尤为关键,因此业务承办人员在谈判、沟通、起草、修订的每个环节更需要从正反两个角度考虑,“我应该做什么”,“如果不能正常进行我该怎么办”。
8359所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合同模板对于合同管理由规范化向精细化转变,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对于每一项具体的交易项目而言,合同模板的使用只是一个开端,只有把与交易项目相关的各种因素都考虑到了,才有可能在合同中把权利义务说明白,更好地明确违约责任,约束合同各方尊重契约,降低风险,为更好地规范合同签订后的管理奠定基础。
这正是:
业务当知己知彼,切忌有疏忽大意。
合同约定要仔细,模板使用看实际。